首页/ 澄城动态 / 部门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财政事业发展新思路

来源:澄城县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3-11-17 10:31

(拟稿人 邓子豪)在国家深化改革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财政数字化,支撑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已愈加明显。陕西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是全国首个基于全面云化架构、全省同步上线的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借助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满足一体化、集中化、高并发、高响应和数据聚合分析,形成了省级大集中的系统建设格局,实现了财政业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起“技术+制度”的管理模式,将规范标准全面落实到省、市、县三级,实现了基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支付电子化管理和单位资金管理、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深度融合。

一、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和内容概述

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带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使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多层次,信息流通速度更快,创造了数据带来的经济发展。广度、深度和速度是大数据技术的三大特点,也是提升建筑行业技术变革的主要因素。大数据技术的广度,是指数据的收集范围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挖掘模式。大数据技术的深度,是指对数据分析和整理的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精准,使数据与经济运营相结合,带来实际收益。大数据技术的速度是指数据的传播和分享的实时性,可及时更新和调整方案。

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基于数据标准与规范,为全省数据处理和应用中心的建设提供业务方案,为省财政全面掌握财政业务数据,科学使用财政业务数据,打造数字财政和智能财政提供了科学保障。

二、大数据技术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情况

预算管理一体化通过华为云Stack构建全省集中化、一站式服务化的云平台,打通原有分散的IT系统,打破各级财政系统“信息孤岛”,实现了基础设施标准化、应用架构标准化、数据标准化和交付过程标准化。

规划了前中后台分层解耦的架构设计,通过一站式前台和卡片市场实现用户角色权限的灵活可定制,满足全省大集中多样化的用户需求;通过技术中台、数据中台进行服务重用,强化通用支撑能力建设;通过数据逻辑后台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各业务板块的数据贯通,为财政大数据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建设了全省统一数据中心,实现46个业务系统无缝对接,财政数据统一呈现,支撑全省140+个财政区划,3万多家预算单位使用。高并发、高安全能力保障高峰期2万用户在线开发操作,安全支付超千亿。

三、基于大数据的预算管理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一)数据安全隐患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财政工作可能会面临着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出现数据泄露的现象,而这与大数据技术还未完全成熟有关,加之其存储的数据量较大,但数据保护较为简单,以至于数据面临着安全风险,可能会由此导致信息泄露。另外,现阶段还存在部分网络运营商在分析和共享客户个人信息时超权限范围地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如此就会侵害客户个人的隐私权。

(二)网络操作中存在的资金安全问题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改变了预算单位传统的会计核算、数据储存和数据处理方式,使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大大提升,实现了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资金支付“无纸化”、资金运行“透明化”、财政管理“数字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预算管理一体化操作也给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带来风险隐患。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所有应用模块都置于云端,使用者的身份及识别合法性是首要面对的问题。在财政业务操作过程中发现,有预算单位存在法人Ukey和经办人Ukey由同一人保管使用情况,违背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业务分工负责不相容原则,Ukey混用将会诱发窃取、共享等数据安全风险隐患,也会存在被泄露、篡改、伪造、变造、冒领等恶意转出资金的行为,使资金使用存在安全风险。

(三)与“安可”系统不兼容问题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多个模块业务操作会涉及Windows系统的IE浏览器,通过调用IE浏览器作为弹框组件来处理业务。目前,国产化安可替代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如何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安可系统中稳定运行,就要考虑到应用系统的兼容性以及适配性。

(四)硬件配备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有着资源集中处理和存储特性,但集中受众也会带来操作系统拥堵、业务系统异常等问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依赖网络带宽,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系统,频繁的存取数据与海量的信息交换将会造成网络延时和拥堵。平时,单位在云系统操作时存在网速慢的情况,尤其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的数据基本都在同一时间段操作,运行更为缓慢。若全省3万余家预算单位同时使用云系统,没有相应硬件和软件支持,其高效运转的能力将无法切实发挥。

四、基于大数据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完善思路

(一)构建大数据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针对在预算管理一体化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时面临的数据风险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起大数据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具体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明确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解决方案。同时提高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程度,可通过建立电子数据档案,实现数据的共享,并形成信息反馈机制,一旦有异常情况,可及时作出响应。另外,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方位管控,加强对资金在投入、支出及结余等环节的分析,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二)明确财政数据的使用规则

明确数据收集范围,完善信息收集的渠道,加强对管理数据的收集,重点破解部门封闭化、层级分割化的格局,广泛建立与各业务主管部门数据库的衔接口或连接口。强化数据指标统计工作,重点加强对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资金的口径设计和数据统计;创新数据管理方式,加快推进标准一致、格式统一、互通互融的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可实现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为财政管理服务。

(三)系统安全建设

整个预算管理一体化体系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仍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应用于财政领域,资金安全风险亟须高度重视。在各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和监督管控中,大力推行安全措施,包括日常监管登录账号安全,云端使用安全,恶意代码及插件的防护、UK经办岗的经办权限等。同时,为避免资金使用的安全隐患,预算单位务必从思想、制度上高度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预算管理一体化”操作流程,严控风险点,严把监督关。要坚持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监督检查,对可能出现财务违规违纪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堵塞管理漏洞。尤其在UK使用上,经办岗和审核岗必须严格执行UK保管原则,分别保管、共同监督,对数据信息储存做好备份,提升网络病毒查杀能力,从资金使用源头防范资金运行风险。同时财政部门应履行好财政资金的监管作用,组织专项检查,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监督,以及对财政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中重要环节进行必要的延伸检查核证,及时进行重点监控和实地检查。

(四)优化资源配置

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针对设备与系统不匹配的问题,应切实结合实际应用的需求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调整,还要对“安可”设备加大系统的适配力度,增加系统的跨平台性。另外也要实时进行影响性能的硬件设施的更新,提供性能更优的硬件设施支持,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模型,进而保障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良好运行。

新形势下,各预算单位通过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整合以往零散、低效的预算管理流程,能够实现预算管理结构与运行模式的优化升级,规避运行发展失误,对于单位自身乃至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当前,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开展新业务时依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但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功能效用为起点,实现运行管理的全方位优化和完善,抓住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推动财政事业登上发展“新台阶”,实现“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