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社会公益 / 教育信息 / 正文

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澄城县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自查自评报告

根据《2022年对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暨县(市、区)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主体责任督导考核实施方案》(渭政教督办〔2022〕7号),现将我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澄城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辖9镇1办158个行政村17个社区,总人口40万,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幼儿园)11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民办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小学10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81所(公办园43所、民办38所)。全县班级总数769个,在校学生共计34397人,适龄幼儿8963名。教职工4733人(幼儿园1152名)。

一年来,我县围绕建设陕西教育强县目标,紧扣学前抓普惠、小学抓素质、初中抓竞争、高中抓品牌、职特抓服务“五抓”任务,在持续打造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广泛调研学情民情,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致力提升教学质量,持续狠抓校园安全,教育事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优先发展,重教氛围日益浓厚。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以创建教育强县为目标,统筹谋划、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形成了县委决策、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指导、各部门联合帮扶学校、各镇(办)积极履行教育职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实行高位推动。发挥中共澄城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组织成员单位经常性深入教育一线开展学情调研,最大限度地为教育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县委、县政府主要和主管领导多次调研督导教育工作,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教育强县创建、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发展等问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落实部门和镇(办)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包联制度。三是加强部门联动。组织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县财政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各镇(办)、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施划片招生、控辍保学,县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周边环境等的综合治理,编办、人社、卫健、妇联等部门积极发挥工作职能,全县上下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高质量发展需求。2021年教师节大会上,县委书记高成文提出了全面落实教育“五个优先”发展战略:在发展上优先规划、投入上优先安排、人才上优先引进、待遇上优先落实、问题上优先解决。我县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全力给予倾斜,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近三年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义务教育的资金占总额比例达标,其中用于公用经费和中小学危房改造补助达到省定标准。2021年我县教育经费总投入53161万元,达到2020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01.5%,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统筹协调、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政策,共发放义务教育教师增加绩效369.17万元(人均1450元),确保教师工资收入总量的平均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总量的平均水平。制定下发了《澄城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澄政发〔2020〕22号),建立了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长效机制。

(三)推进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县委、县政府总投资4026万元,实施中小学幼儿园维修改造项目、购置设施设备等工程。加快推进“两校一园”建设进度,古徵中学(澄城中学新校区)项目总投资4.85亿元,设置72个班,提供3600个学位。城关六小项目总投资约1.66亿元,提供学位2250个。县幼儿园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提供学位360个,以上项目计划9月份全部投入使用,极大缓解我县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总投资1.32亿元建设澄城县全民健身青少年体智能拓展训练馆及游泳馆,为教体融合深入开展创造优质条件。

(四)优化办学思路,教学质量不断创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特色立校、特色强教”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坚持德育为首落实立德树人。围绕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结合县域实际,通过“六重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九大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将“小区配套园治理、普惠园认定和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作为学前教育工作重点,全面提升我县城乡办园水平。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78%,最大限度地惠民利民。三是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顺利实施全县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均衡教育资源,缓解择校压力,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县域学科研修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稳妥推行课后服务,限定学生在校和休息时间,实行家庭作业公示制,整治19所校外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有效减轻家长、学生负担。四是努力培育新高考增长点。成立工作专班,引入域外资源,推进分层教学,探索实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坚持职业教育高位特色发展。严格落实职普招生4:6政策,推进产教融合,扩大联合办学和订单培养,积极创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投资95万元建成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室,推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五)加强队伍建设,专业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加大招录补充,增强发展后劲。2021年,招录补充136名新任教师,其中特岗招聘教师82名,事业单位招聘教师39名,高层次人才引进6人,县域外选调优秀教师9名,为全县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均衡。二是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素养。组织实施了新任教师、国培计划、骨干教师等专项提升计划,800余名教师参训,评选县级教学能手114人。举办了第三届中小学校园长论坛,创新开展“三名+”建设,采取县域内“下+”、县域外“上+”模式,建立“名校+”教育联合体14个,市、县两级“名校长+”发展共同体18个,市、县、校三级“名师+”研修共同体203个,实现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全覆盖,学校、校长、教师参与率100%,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交流轮岗,促进成长。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校园长、教师轮岗制,先后有11名校长、19名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53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20名优秀教师参与我县与镇江市丹徒区互派交流。四是落实相关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尊荣感。落实校长职级工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隆重召开第37个教师节表彰大会,300万元重奖先进。积极对接大唐集团,争取到5年600万元实施“英才计划”“优师计划”,设立助学金、奖学金、奖教金“三金”奖优助贫,激发教师活力。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师纪教育。开展了“一岗双责、师德师风”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成立了专项治理专班,开展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师德师风巡查制度,加大对教辅资料征订、教师有偿补课等方面监管力度,匡正教育风气。

(六)聚焦群众关切,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一是狠抓安全管理。以“平安校园”创建为引领,统筹校安委各成员单位力量,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建好校园安全屏障,全年未发生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二是积极落实营养餐改善计划。将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到5元,实现餐厅操作间智慧监管,确保学生餐饮安全。三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开展“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大讲堂,举办亲子活动,推动家校协作、合作共育。四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共组建7支驻村工作队、20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配合镇村共同为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助力。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加大辍学和疑似辍学学生劝返力度,对全县108名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实施每月两次送教上门,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落实发放学生资助资金1954万元,16650名学生受益,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三、存在问题

一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持教育,各级各方面也都能够配合教育工作,但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不强。社会事务进校园较多,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

二是“双减”政策的实施还不够深入,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力度还不够大,隐性补课、违规办班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单一,存在重课程辅导,轻体艺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名校师范生招引力度不大,特殊学科教师短缺。课后服务实施后教师负担增重,因压力、负担过重造成患病请假人数呈上升趋势。

四是因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择校热”现象仍然存在。

四、改进措施

(一)强化党的建设,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深化“党建+”模式,将“强党建”与“教学中心”深度融合。一是通过“党建+帮扶”,提高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双提升。二是通过“党建+育人”,深化“思政课大练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匡正育人导向。三是通过“党建+创强”,加快推进古徵中学、城关六小、县幼儿园建设,强化学位供给。

(二)深化综合改革,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一是聚焦县域内薄弱学校发展,促进城乡结对帮扶全覆盖,探索捆绑式考核和合并式办学模式,促进城区优质资源向镇村薄弱学校辐射,缩小校际差距。二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深化学校体育、劳动教育等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课后延时服务水平,落实“双减”目标和任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持续治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三是积极开展“智慧校园”创建,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努力构建起"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四是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确保“两个只增不减”,按政策落实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教研经费、特殊教育公用经费等。

(三)更新发展理念,充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课程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一是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巩固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成果,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有效衔接,提升保教质量。二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一手抓学位供给,一手抓质量提高,想法设法消除“大校额”“大班额”;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教育的关爱关心。三是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加强新高考改革研究力度,积极做好新高考改革应对准备,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持续擦亮澄城教育品牌。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坚持职业教育抓服务理念,推进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双达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四)提升师资质量,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石。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以师德师风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严格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二是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校长职级制工资、省市教学能手津贴,按时足额核发教师工资。三是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聘”、设岗聘任等改革,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强化教师招录补充。四是推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持续做好城区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农村青年教师进城顶岗培养,促进城乡师资配置优质均衡。五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持续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和“三支队伍”培训工作,筑牢教育人才根基。

(五)加强综合保障,维护教育高质量发展环境。一是以“七长”责任制为核心,落实双线核查,确保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5%以上,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困失学。二是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逐步提高和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范围,建立覆盖各学段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确保符合国家政策的贫困学生不漏一人。三是坚持实现校园安防“四个百分百”(即封闭化管理率、专职保安配备率、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达标率、城市及城镇中小学幼儿园“护学岗”设置率均为100%);落实好“一号检察建议”;常态化开展各种演练活动,增强学生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校园卫生和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晨午检和师生逐日疫情筛查制度,确保校园安全有序。